南石家庄村书记,乡村振兴路上的领路人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村书记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负责人,肩负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使命,南石家庄村书记作为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以其独特的领导魅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篇章,本文将深入探讨南石家庄村书记的工作实践、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南石家庄村概况
南石家庄村位于华北平原腹地,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村庄,全村共有农户386户,人口约1500人,耕地面积2800亩,长期以来,该村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水平较低,2015年前,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地有名的"后进村"。
村书记的个人背景
现任南石家庄村书记张建国(化名),现年48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在担任村书记前,他曾在外经商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2015年,面对家乡发展滞后的现状,他毅然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回村参加选举并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张书记常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南石家庄人,看到乡亲们还过着苦日子,心里不是滋味,我有责任带领大家过上好生活。"
主要工作与成就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张书记上任后首先抓党建,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他创新"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5-10户群众,及时了解民情民意,每月定期召开"党群议事会",大事小事都由党员群众共同商议决定,通过这种方式,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转型,拓宽增收渠道
针对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问题,张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方考察,最终确定了"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路径,2017年,村里引进了优质葡萄品种,发展葡萄种植500亩;2018年,建成小型葡萄酿酒作坊;2019年,依托葡萄园开办"农家乐",发展观光农业,南石家庄的葡萄和葡萄酒已成为当地知名品牌,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8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2.3万元。
基础设施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张书记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先后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自来水改造、电网升级、文化广场建设等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推动建设的村级污水处理系统,使南石家庄成为周边首个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村庄,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
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张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村里成立了秧歌队、锣鼓队,定期举办文化活动;设立"孝善基金",奖励孝敬老人、邻里互助的典型;开展"美丽庭院"评比,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通过这些举措,南石家庄村风民风明显改善,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在带领村庄发展的过程中,张书记也遇到了诸多挑战,最初推广葡萄种植时,不少村民因担心风险而犹豫不决,张书记便带头种植,并承诺如果亏损由自己承担,农产品销售难时,他亲自跑市场、联系电商平台,面对资金短缺,他多方奔走争取政策支持,甚至抵押个人资产为村集体贷款,正是这种担当精神和务实作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经验启示
南石家庄村的蜕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 选好带头人至关重要:一个有能力、有情怀、有担当的村书记,能够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
- 产业发展是核心:必须立足当地实际,找准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 群众参与是基础:只有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乡村振兴才有持久动力。
- 党建引领是保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确保发展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南石家庄村书记张建国用七年时间,带领一个落后村庄实现了美丽蜕变,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逐步实现的,在广袤的中国农村,正是有千千万万像张书记这样的基层干部默默奉献,才绘就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他们的坚守与奋斗,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