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二十三场疫情发布会,透明沟通背后的城市治理智慧

2021年7月,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突发疫情,迅速波及全国多个省市,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南京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以高频次、高透明度的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疫情进展,在短短一个月内,南京共召开二十三场疫情发布会,成为全国疫情防控信息发布的典范,这一系列发布会不仅展现了南京在危机应对中的高效与透明,更折射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高频次发布:信息透明化解公众焦虑

在疫情初期,由于Delta变异株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公众对疫情信息的渴求极为迫切,南京市政府迅速调整策略,从7月21日首场发布会开始,几乎每天召开一场,甚至一天两场,确保信息更新及时、权威,这种高频次的发布模式,有效遏制了谣言的滋生,稳定了社会情绪。

在7月27日的发布会上,南京首次公布禄口机场疫情传播链的详细流调数据,并承认初期防控存在疏漏,这种坦诚的态度赢得了公众的理解,避免了信息滞后可能引发的恐慌,相比之下,部分城市在疫情初期因信息不透明导致舆情失控,南京的做法无疑提供了有益借鉴。

多部门联动:协同作战提升公信力

南京的二十三场发布会并非由单一部门主导,而是形成了“1+N”的发布模式——市卫健委负责疫情数据通报,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分别就流调、交通管控、物资保障等议题进行说明,这种多部门协同的方式,既确保了信息的全面性,也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在8月3日的发布会上,南京市卫健委通报新增病例情况,市公安局介绍涉疫人员排查进展,市商务局则回应生活物资供应问题,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完整的信息闭环,让公众对防疫措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直面问题: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改进”

南京的发布会并非一味“报喜不报忧”,而是敢于直面问题,在7月30日的发布会上,南京市领导公开承认核酸检测点存在排队时间过长、部分区域管理混乱等问题,并承诺立即整改,次日,南京便优化了检测流程,增设夜间检测点,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

这种“问题导向”的沟通方式,不仅没有削弱政府威信,反而因快速响应赢得了市民认可,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在疫情中回避问题、推诿责任,最终导致公众信任度下降,南京的做法无疑更具智慧。

科技赋能:大数据助力精准防控

南京的发布会不仅传递政策信息,还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防控效率,在8月5日的发布会上,南京市大数据管理局介绍了“宁归来”健康码系统的升级情况,通过AI算法优化风险人员识别,减少误判率,南京还依托“我的南京”APP实时更新核酸检测点人流量,方便市民错峰检测。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南京的疫情防控更加精准高效,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经验与启示:透明沟通是城市治理的关键

南京二十三场疫情发布会的成功实践,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启示:

  1. 信息透明是稳定社会的基石——高频次、多角度的信息发布能有效减少公众恐慌,遏制谣言传播。
  2. 多部门协同提升治理效能——单一部门难以应对复杂疫情,唯有联动协作才能形成合力。
  3. 敢于认错才能赢得信任——政府不应回避问题,而应通过快速整改重建公信力。
  4. 科技赋能优化防控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能大幅提升疫情防控的精准度。

南京的二十三场疫情发布会,不仅是一场信息通报的“持久战”,更是一次城市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它证明,在重大公共危机面前,唯有透明、高效、科学的沟通机制,才能凝聚社会共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希望更多城市能从南京的经验中汲取智慧,推动城市治理迈向更高水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