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新型肺炎最新动态,防控措施与市民应对指南

吉林市疫情最新通报

截至2023年11月,吉林省吉林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呈现局部散发态势,根据吉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周内,吉林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XX例,无症状感染者XX例,主要集中分布在XX区和XX县,与上月同期相比,感染人数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但重症病例比例保持在较低水平,显示出疫苗接种的良好保护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吉林市出现的病毒变异株以奥密克戎亚型XBB系列为主,其传播速度较快但致病力相对较弱,市疾控中心通过基因测序确认,目前流行的毒株与全国主要流行株一致,尚未发现具有显著免疫逃逸能力的新变异株,卫生部门正密切监测病毒变异情况,每周发布两次疫情通报,市民可通过"吉林市发布"微信公众号获取第一手信息。

针对当前疫情形势,吉林市已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机制,在重点区域开展核酸筛查工作,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强调,将根据疫情发展动态调整防控策略,既不过度防控影响正常生活秩序,也不放松警惕导致疫情扩散。

精准防控措施全面升级

吉林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近日出台《关于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对全市防控工作做出最新部署,在交通枢纽管控方面,龙嘉国际机场、吉林站等关键交通节点继续实施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旅客开展落地核酸检测服务,平均等候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社区网格化管理进一步细化,全市划分为1872个疫情防控网格单元,每个网格配备专职防疫工作人员3-5名,对出现阳性病例的小区实施"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的封控措施,无疫情小区居民可凭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自由出入,各社区还建立了特殊人群台账,为独居老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提供专门的医疗保障服务。

核酸检测方面,吉林市保留了126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分布在各个城区和乡镇,服务时间延长至每日8:00-20:00,针对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如冷链物流、医疗机构、农贸市场等工作人员,仍保持每日一检的频率,普通市民则根据"愿检尽检"原则,按需进行检测。

疫苗接种工作持续推进,全市已设立58个疫苗接种点,为3岁以上人群提供新冠疫苗接种服务,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已达92.3%,但仍有提升空间,卫生部门特别提醒,完成全程接种满6个月的18岁以上人群应及时接种加强针,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应重视。

医疗机构应对与诊疗方案

吉林市医疗卫生系统已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波动,全市确定了6家定点救治医院,共储备救治床位1200张,其中重症床位200张,能够满足当前救治需求,同时建立了分级诊疗体系,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原则上实行居家隔离观察,由社区医生每日进行健康监测。

各医疗机构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所有入院人员需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发热门诊实行闭环管理,确保疑似病例能够得到及时排查和处置,为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推行预约诊疗制度,门诊预约率已达85%以上。

药品保障方面,吉林市建立了疫情防控药品动态储备机制,重点储备抗病毒药物、中药制剂、解热镇痛药等治疗药品,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零售药店的巡查,确保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销售实名登记制度落实到位,严禁哄抬药价行为。

针对公众关心的治疗费用问题,市医保局明确表示,确诊患者的医疗费用继续执行前期政策,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核酸检测费用方面,应检尽检人群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愿检尽检人群检测费用自理,单检不超过16元/人次,混检不超过4元/人次。

市民日常生活防护指南

面对当前疫情,吉林市疾控中心为市民提供以下科学防护建议:坚持"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尤其是在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密闭空间,务必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家庭防护方面,建议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定期对门把手、开关、水龙头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家庭成员中如有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做好隔离并尽快到发热门诊就诊。

对于上班族,建议尽量采用步行、骑行或自驾方式通勤,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全程佩戴口罩,减少触摸公共设施,到达单位后及时洗手,办公场所内减少面对面会议,提倡线上交流,就餐时避免聚集。

学生群体的防护尤为重要,教育部门要求各级学校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做好教室通风消毒,家长应每日监测孩子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学校并就医,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心理调适也不容忽视,长时间疫情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市民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疫情信息,避免信息过载;保持规律作息,培养兴趣爱好;必要时可拨打吉林省心理援助热线(XXXXXXX)寻求专业帮助。

经济社会运行保障措施

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吉林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保民生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实施阶段性税费减免政策,预计全年减税降费规模将超过2亿元,同时设立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提供低息贷款支持。

生活物资供应保障有力,全市确定78家重点保供企业,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保供体系,米面油、肉蛋奶、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库存充足,可满足市民30天以上消费需求,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价格监测,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

就业服务持续优化,人社部门开展线上招聘活动,今年以来已举办网络招聘会46场,提供就业岗位3.2万个,对因疫情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开发了一批防疫消杀、社区服务等临时性公益岗位,帮助其实现就近就业。

学校教学有序进行,教育部门制定了线上线下教学无缝衔接方案,确保停课不停学,目前全市95%的中小学保持正常课堂教学,5%因疫情暂停线下教学的学校已全面启动线上教学,通过"吉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吉林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努力将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呼吁广大市民不信谣、不传谣,积极配合各项防控措施,共同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防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