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沈阳商场现状,北京商场是否已全面开放?
疫情对沈阳商场的影响与现状
2022年,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商业中心,其零售业在新冠疫情的反复冲击下经历了严峻考验,根据沈阳市商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市重点监测的35家大型商场累计客流量同比下降约42%,销售额平均下滑35%左右,特别是3月至5月疫情期间,沈阳多家大型商场如万象城、大悦城、中兴商业大厦等曾暂停营业或缩短营业时间,对商业生态造成了显著影响。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沈阳各大商场已基本恢复正常运营,以太原街商圈为例,这个沈阳最繁华的商业区已重现往日活力,但消费者仍能感受到疫情带来的变化,商场入口处保留着健康码查验设备,部分餐饮店铺采用隔桌就座的方式,而电影院、儿童游乐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则执行严格的限流措施。
沈阳商业局最新发布的《商贸流通领域复工复市工作指引》要求,全市商场必须落实"扫码、测温、戴口罩"三件套,同时加强公共区域消毒频次,确保每日不少于三次全面消杀,一些商场还引入了智能消毒机器人、无接触服务设施等创新手段,既保障了防疫安全,又提升了消费体验。
北京商场开放情况及防疫措施
与沈阳相比,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商场开放政策上更为审慎,北京市所有商场均已恢复营业,但各区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管控,朝阳区、海淀区等商业密集区域的大型购物中心如SKP、国贸商城、朝阳大悦城等,均严格执行北京市商务局制定的《疫情防控期间商场超市防控指引》。
北京商场开放的最新政策要求包括:入场人员需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商场内餐饮堂食按照50%限流开放;KTV、网吧等娱乐场所暂不开放;商场员工需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并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部分商场还推出了"线上预约、错峰购物"的服务,通过小程序分时段控制客流量。
两地商场开放政策的主要差异在于:北京仍然坚持较为严格的核酸查验制度,而沈阳已逐步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北京对商场内特定业态(如娱乐场所)的限制更为严格;沈阳商场在促销活动方面享有更大自由度,可举办较大规模的线下营销活动。
疫情后商场运营模式的创新与转变
疫情倒逼商业实体加速数字化转型,沈阳皇姑区的某大型商场负责人表示:"我们线上销售额占比从疫情前的不足5%增长到现在的30%,这种变化是永久性的。"类似地,北京多家高端商场也加强了私域流量运营,通过企业微信、直播带货等方式维持客户关系。
在业态调整方面,两个城市的商场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生活超市、健康医疗、社区服务等刚需业态的比重,沈阳铁西区的某商场将原有时装区改造为综合生活馆,引入药房、便民维修和社区食堂;北京部分商场则增设了核酸检测点、疫苗接种站,承担起更多的社区服务功能。
消费者行为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市场调研数据,约65%的受访者表示疫情后更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商场;72%的消费者减少了在商场内的停留时间;而"即买即走"成为主流消费模式,这种变化促使商场重新思考空间规划和服务流程,许多商场缩短了动线,增加自助结算设备,优化了出入口设置。
未来展望与建议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两地商场都面临着如何平衡防疫与发展的挑战,业内专家建议,商场应建立常态化的应急机制,包括:制定分级响应预案,储备足够的防疫物资,培训专业的防疫队伍,以及建立与属地政府的快速沟通渠道。
对于消费者而言,建议关注商场官方渠道发布的最新防疫要求,合理安排购物时间,尽量避开周末和晚间高峰时段,使用电子支付和无接触服务可以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同时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和个人防护。
长期来看,疫情加速了商业地产的优胜劣汰,那些能够快速适应变化、创新服务模式、真正以消费者健康安全为中心的商场,将在后疫情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沈阳和北京作为南北两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其商场业的复苏进程和转型实践,将为全国零售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