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筑牢北疆防线,守护万家灯火
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的组织架构与职能定位
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作为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的最高决策指挥机构,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便承担起了统筹协调全省抗疫工作的重任,该机构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指挥长,下设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治组、物资保障组、交通管控组、宣传舆情组等十余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防控网络。
在职能定位上,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不仅负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还结合辽宁实际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重要边境省份,辽宁面临着境外输入、冷链物流、口岸防控等多重压力,总指挥部通过建立"平急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了从应急响应到常态化防控的无缝衔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创新性地建立了"五级包保"责任制,即省包市、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将防控责任压实到最基层,这一制度在2022年春季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各项措施在14个地级市、100个县(市、区)的迅速落地见效。
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与创新举措
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始终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核酸检测方面,建立了"15分钟采样圈",全省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超过1.2万个,并创新采用"核酸采样电子地图",方便群众实时查询排队情况。
在流调溯源方面,辽宁省率先建立了"三公(公安、公卫、工信)协同"机制,整合大数据资源,将传统流调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4小时以内,2021年大连"11·03"疫情期间,这一机制帮助在72小时内锁定了传播链,为快速控制疫情赢得了宝贵时间。
针对边境防控的特殊性,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强化了"人、物、环境同防",在丹东、大连等口岸城市建立了进口冷链食品"铁桶式"闭环管控体系,实行"首站定点冷库"制度,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必须进入指定冷库进行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尤为突出的是辽宁的"数字抗疫"实践,总指挥部主导开发了"辽事通"健康码系统,集成核酸检测、疫苗接种、行程轨迹等多项功能,并率先实现与吉黑两省的健康码互认,为东北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技术支撑,截至2022年9月,"辽事通"累计服务超过3亿人次,成为辽宁疫情防控的重要数字基础设施。
抗疫成效与社会反响
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的工作成效在多项指标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据统计,自疫情发生至2022年9月,辽宁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控制在较低水平,未发生大规模聚集性疫情,全省疫苗接种率位居全国前列,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率超过90%。
在经济民生保障方面,总指挥部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保障了一汽大众、恒力石化等支柱企业的连续生产,2022年上半年,辽宁省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多重目标。
社会评价体系显示,辽宁省居民对疫情防控措施的满意度持续保持在85%以上,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的多次督查中,辽宁的防控工作多次获得通报表扬,特别是在保障疫情期间群众就医需求方面,辽宁建立的"黄码医院"机制和急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赢得了广泛好评。
国际社会也对辽宁的防控实践给予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考察大连疫情防控时,对"分区分级精准管控"的做法表示赞赏,辽宁的边境防控经验还被作为典型案例在东盟—中日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卫生部长特别视频会议上分享。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两年多来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首先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形成了全省"一盘棋"的抗疫格局;其次是注重科学决策,组建了由临床、公卫、病毒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智库团队,确保每项决策都有科学依据;再次是强化科技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疫情监测预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向未来,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将继续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一方面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建设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P3实验室;另一方面将深化"智慧化"防控,开发新一代疫情防控指挥调度平台,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总指挥部将更加注重防控措施的"温度",建立更加完善的民生保障机制和心理疏导体系,正如辽宁省委主要领导强调的:"疫情防控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在守住防线的同时,更要守住民心。"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下,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将继续扛起政治责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祖国北疆的疫情防线,为全国抗疫大局作出辽宁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