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疫情,一座黄河之城的抗疫纪实与人文温度
兰州疫情的突发与应对
2022年7月,素有"黄河明珠"之称的兰州遭遇了新冠疫情的突然袭击,这座西北重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地位,在疫情防控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初期,兰州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多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了"1+N"的联防联控体系。
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期,兰州采取了"精准防控+区域管控"相结合的策略,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将城关区、七里河区等区域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特别是对人员密集的牛肉面馆、商场超市等重点场所加强了防控力度,确保"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策略得到有效落实。
核酸检测成为兰州抗疫的重要武器,全市设立了上千个核酸采样点,单日检测能力迅速提升至百万份以上,在酷暑高温下,"大白"们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连续工作数小时成为常态,一位在雁滩社区服务的护士告诉记者:"每次脱下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但看到市民们有序排队配合检测,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抗疫中的兰州人文精神
疫情下的兰州,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城市温度,作为兰州的城市名片,牛肉面馆在疫情期间纷纷自发为抗疫一线人员送去热腾腾的"牛大碗",马子禄、金鼎等老字号面馆组织员工24小时轮班,每天免费送出上千份牛肉面。"一线人员守护我们,我们也要用兰州的味道温暖他们。"一位面馆老板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兰州人的感恩之心。
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构成了兰州抗疫的坚实防线,在酒泉路街道,65岁的王阿姨主动请缨担任楼院长,每天爬楼梯为居民送菜、倒垃圾;在安宁区,大学生志愿者组建"跑腿小分队",为居家隔离人员代购生活物资,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织就了一张温暖的社区互助网络。
疫情中的特殊群体也得到了特别关照,兰州市为独居老人、孕产妇、重大疾病患者等建立了"绿色通道"服务机制,一位需要定期透析的患者回忆说:"当时最担心无法去医院,但社区专门安排了车辆点对点接送,让我一次治疗都没耽误。"
经济民生与疫情防控的平衡术
疫情给兰州的经济社会运行带来了严峻考验,作为西北重要的商贸中心和物流枢纽,如何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保障经济动脉畅通,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难题,兰州市创新推出了"白名单"制度,对保障城市基本运行和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闭环管理,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小微企业是兰州经济的毛细血管,市政府及时出台了租金减免、税收缓缴、信贷支持等一揽子帮扶政策,正宁路夜市的一位烧烤摊主表示:"虽然客流少了,但政府减免了三个月摊位费,还提供了低息贷款,让我们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生活物资保供是疫情防控的"生命线",兰州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保供体系,确定了一批重点保供企业,通过"线上订购+线下配送"模式保障居民"米袋子""菜篮子",一位负责物资配送的超市经理说:"最忙的时候,我们员工吃住在仓库,但看到居民能及时收到生活必需品,辛苦也值得。"
疫情后的思考与启示
兰州疫情为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疫情后,兰州加快了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了"平时—战时"转换机制,一位参与方案设计的专家指出:"这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更要注重人才队伍和应急能力的培养。"
社区治理在疫情大考中暴露出一些短板,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兰州市开始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将数字技术融入基层治理,白银路社区书记深有感触:"以前居民信息靠本子记,现在有了数字化平台,工作更精准高效了。"
疫情也改变了兰州人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筷公勺等已成为新常态,在五泉山公园晨练的李大爷笑着说:"现在出门带口罩就像带钥匙一样自然,保护好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
黄河之水依旧奔腾不息,兰州这座城市在疫情考验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温情,正如那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暖胃更暖心,从政府到社区,从企业到个人,每一个兰州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黄河之城,疫情终将过去,而这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城市精神,将成为兰州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滋养着这片黄河哺育的土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