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生物疫苗,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解析

长春生物疫苗的基本情况

长春生物疫苗是由中国生物技术集团旗下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生产的一款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作为中国最早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之一,长春生物疫苗在国内外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疫苗采用传统成熟的灭活疫苗技术路线,通过培养新冠病毒并灭活其活性后制成,保留了完整的病毒结构,能够激发人体产生全面的免疫反应。

长春生物疫苗的研发始于2020年初,在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项目"支持下,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迅速启动疫苗研发工作,2020年12月30日,该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附条件上市,2021年5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长春生物疫苗列入紧急使用清单,标志着该疫苗获得国际认可。

长春生物疫苗的技术特点

长春生物疫苗采用传统灭活技术,这一技术路线已有百年历史,在脊髓灰质炎疫苗、甲肝疫苗等多种疫苗中应用成熟,灭活疫苗的生产过程包括病毒培养、灭活、纯化、配比和灌装五个主要步骤,长春生物疫苗使用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作为病毒培养载体,通过大规模生物反应器进行病毒扩增。

灭活过程使用β-丙内酯作为灭活剂,这种化学物质能够破坏病毒的核酸使其失去复制能力,同时保持病毒蛋白结构的完整性,灭活后的病毒经过纯化去除杂质,添加氢氧化铝佐剂以增强免疫效果,最终制成疫苗制剂,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执行GMP标准,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与其他技术路线的疫苗相比,灭活疫苗具有生产工艺成熟、稳定性好、储存运输条件相对宽松(2-8℃)等优势,长春生物疫苗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间隔3-4周,能够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

长春生物疫苗,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解析

长春生物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三期临床试验数据,长春生物疫苗在预防有症状COVID-19方面的保护效力为78.1%,在预防重症方面的保护效力为100%,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完成两剂接种后6个月内,疫苗对预防有症状感染的保护效果维持在60%以上,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更高。

在安全性方面,长春生物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接种部位疼痛、红肿,以及轻微的全身反应如发热、乏力等,这些反应通常为轻度或中度,短期内可自行缓解,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约为百万分之五,与其他新冠疫苗类似,长春生物疫苗也存在极罕见的不良事件风险,如心肌炎、心包炎等,但发生率远低于新冠病毒感染本身导致的相关疾病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疫苗的保护效果可能受到病毒变异、接种间隔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面对变异株,灭活疫苗通过诱导多靶点的免疫应答,仍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

长春生物疫苗的接种建议和注意事项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长春生物疫苗适用于18周岁及以上人群,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3-4周,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考虑接种第三剂加强针,已完成基础免疫的普通人群,建议在6个月后接种加强针以提高保护效果。

长春生物疫苗,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解析

接种禁忌症包括:对疫苗活性成分、非活性成分或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既往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正在发热或患急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

接种后应在现场留观30分钟,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一般反应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休息、多喝水即可,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或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长春生物疫苗的国际应用和认可

长春生物疫苗不仅在中国国内广泛使用,还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截至2022年底,长春生物疫苗已在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包括巴基斯坦、墨西哥、马来西亚、匈牙利等国家,该疫苗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为全球疫苗可及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际合作方面,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与多个国家开展了疫苗原液分装合作,提升全球疫苗生产能力,在阿联酋、摩洛哥等国建立了分包装生产线,实现疫苗本地化生产,这种合作模式既保证了疫苗质量,又提高了供应效率。

长春生物疫苗,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解析

长春生物疫苗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代表之一,其国际应用不仅帮助各国抗击疫情,也展现了中国疫苗研发的实力和对全球公共卫生的贡献,随着疫情发展和科学认知的深入,长春生物疫苗的接种策略和适用范围可能会进一步调整优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