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哈尔滨,江莎莎的坚守与城市温度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哈尔滨这座冰雪之城也未能幸免,在无数抗疫英雄中,有一位普通社区工作者的名字被市民们铭记——江莎莎,她的故事,是哈尔滨抗疫画卷中最温暖的一笔。
疫情突袭哈尔滨
2020年1月,哈尔滨报告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作为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哈尔滨面临着巨大的防疫压力,道里区、南岗区相继出现聚集性疫情,整座城市按下了暂停键,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而江莎莎所在的社区,正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江莎莎的抗疫日常
每天清晨5点,江莎莎就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作为社区网格员,她负责着300多户居民的防疫工作。"江姐,我家没菜了""莎莎,老人药吃完了"——这样的电话她每天要接上百个,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她挨家挨户送菜送药,记录居民体温,排查返乡人员,防护服里的汗水结成了冰,口罩在脸上勒出深深的痕迹。
最艰难的是疫情高峰期,江莎莎连续工作36小时没有休息,当她疲惫地靠在楼道里短暂休息时,居民从门缝里递出热水袋和暖宝宝,这些细微的温暖,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力量。
特殊群体的守护者
社区里有8户独居老人,江莎莎特别关注他们,75岁的张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经常忘记防疫要求,江莎莎每天三次上门,帮老人测体温、消毒房间,当张奶奶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需要隔离时,是她穿着防护服全程陪护,安抚老人的情绪。
外来务工人员也是她重点关照的对象,疫情期间,她为27名滞留哈尔滨的农民工协调临时住所,解决吃饭问题,农民工老李说:"江妹子比亲人还亲。"
疫情中的创新举措
面对防疫物资短缺,江莎莎想出了"共享物资"的点子,她建立社区微信群,协调居民互换富余的口罩、消毒液,她还发明了"无接触配送箱",减少人员接触风险,这套做法后来在全区推广。
针对居民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她组织线上"阳台音乐会",邀请有才艺的居民表演,音乐声从各个窗口飘出,驱散了疫情的阴霾。
城市因她而温暖
江莎莎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整个哈尔滨,市民们自发组织为社区工作者送暖餐、送热饮,一位不留名的市民捐赠了500套防护服,纸条上写着"给江莎莎和她的同事们"。
疫情最严重时,江莎莎的丈夫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夫妻俩把8岁的儿子送到爷爷奶奶家,一个月没能见面,孩子画了一幅画"妈妈打病毒",成为她手机里最珍贵的照片。
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江莎莎依然忙碌在社区一线,她参与建立的社区应急体系在后来几次局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她被评为"黑龙江省抗疫先进个人"。
江莎莎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在这场疫情中,每个哈尔滨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座城市。"确实,正是无数个"江莎莎"的坚守,铸就了哈尔滨抗疫的钢铁长城,也让人们看到了寒冬中最温暖的人性光辉。
在哈尔滨的抗疫史上,江莎莎和她的同事们写下了平凡而伟大的一页,当疫情过去,城市恢复喧嚣,这些温暖的故事将继续流传,成为哈尔滨精神的一部分。
发表评论